加深对中华典籍的了解 一群志愿者给古籍制作“身份证”

 2021-11-30来源:太原日报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1年文旅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其中,最佳志愿服务项目30个。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志愿服务项目在列,为我省唯一。

  这项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是什么,又给志愿者带来什么,仔细一听,都有故事。

  确认“身份”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是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联合各省古籍保护中心持续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从高校招募具有古典文献学、历史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由专业老师带队,利用暑期赴基层普查古籍。

  山西古籍藏量丰富,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还有高校、档案、科研等系统和个人手中,都存有数量不菲的古籍。由于点多面广,存藏状况复杂,加之古籍保护人才缺乏,我省古籍普查一度进展缓慢。

  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山西省图书馆承办了6年,有力推动了我省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6年来,来自省内外的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省内25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古籍整理、编目、登记近15万册(件)。

  2021年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为太原学院、山西省中医院、忻州师范五寨分院3家收藏单位和1位个人藏家,完成了近3万册线装书的普查、编目、排架。忻州师院五寨分院,文献藏量近4000册,含古籍、民国线装书等。省图历史文献部主任张利民,带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10名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了古籍的分类整理、著录登记。

  开启“盲盒”

  在古籍普查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们与古籍、古籍人相遇,亲身接触珍贵古代文献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华典籍的了解。

  北京师范大学张一雄,2020年报名了古籍普查志愿者,因疫情未能成行。今年,她如愿以偿,展开了一段奇妙旅程。张一雄说,和每一本古籍的相遇,都像开启一个“盲盒”,“你不知道这本书来自哪个时代,记录着怎样的内容,又曾被哪些人收藏和阅读过,只有仔细抚摸它的书页,观察它的文字和行款,阅读它的内容,寻找相关的题跋,才能识别它的身份。”在忻州师院五寨分院的半个月,她看到排印精良的清刻本《汉书》、字迹小而软的石印本《古文辞类纂》……看到乾隆年间刊刻的《保德州志》时,张一雄读到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仿佛看到二百多年前的山西大地。”

  作为历史文化载体,每本古籍都记录着中华文化的信息。山西大学姜炜钰表示,在古籍普查志愿服务中,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与小伙伴们进行不同专业学科的交流探讨大有裨益,十几天内所学到的知识,是任何课程无法代替的。”

  “高冷”不再

  在省图历史文献部老师指导下,大学生志愿者学会辨认刻本、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熟练地数行款、量书籍尺寸、确认版本。

  一段志愿服务结束,山西师范大学史毓源发现,版本不再枯燥,古籍不再“高冷”,版本不再是课本上的一个章节,变成了不同文化的具象载体,“从开本到行款,从版心到书耳,从字体到墨迹,这些版本特征,不仅要细细推论,更要牢牢记住。”

  翻阅古籍过程中,山西大学袁思淼看到了晋商借条,这些晋商留存的印记,唤起她的自豪感,“拂去古籍的灰尘,了解它们的历史与信息。经过整理登记,包装好重归书架,为后人研究打好基础。”

  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让大学生志愿者收获颇多。对历史的敬畏、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及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将会助力他们成长为古籍保护生力军。